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方法分解“永久化学品”论文发顶级期刊 天津

来源:应用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8月19日,天津大学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在线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8月19日,天津大学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在线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比目前使用方法更加温和也更为简单且廉价的无害化处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方法,而这种物质因为应用广泛使用且极为顽固,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李预立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他所做的计算工作为合作的实验团队对结果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工作,同时他还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假设,这种猜测最终被证明是对的。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种离人们生活很近的化学物。比如在常见的消防泡沫液、防水布料和不粘炊具等产品中都有这种物质的存在。这种化学物极为稳定,可在土壤和水中长期存在,正常的环境无法将其分解。公开报道显示,这种化学物一旦进入人体,可能还会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和癌症等疾病关联。
一直以来,人类处理这种化学物的方法都是剧烈且粗暴的,如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高压焚烧,或者用电化学法降解,但要求的条件苛刻、成本高昂,且处理过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该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可在120摄氏度的温和条件下对这种物质实现矿化(通俗来讲,即从有机物变成沉积的无机物,消除其污染性),并且使用的试剂是常见且廉价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水和氢氧化钠。而且处理之后的产物包含一些无机的氟离子和一些有机的小分子,都是无害的。
李预立介绍说,尽管目前课题组只对10种PFAS的分解进行了验证,但可预见的是其他多种PFAS都有可能通过转化成该文章中所提及的中间体并用同样的方法对其进行矿化。
本科即发表顶级期刊,李预立说他很幸运。事实上,这份“幸运”得来并不容易。从中学起就对化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李预立,在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求学的第一年即加入了党延峰老师的课题组,做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科研过程中,他对学界里的一些顶级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大二的暑假,本科阶段同样在党延峰老师课题组的另一名学长李勃向李预立介绍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肯德尔·霍克教授,李勃曾在其课题组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预立向肯德尔·霍克教授发去电子邮件,介绍了自己之前的工作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得到了肯德尔·霍克教授的积极回应。刚开始,李预立在肯德尔·霍克教授的指导下先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随后得到肯德尔·霍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薛小松研究员的共同指导和西北大学的威廉·迪奇特尔课题组开展合作,用计算的方法来进行反应机制研究的工作。
这项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工作,即是“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针对人们通常假设的这类PFAS被分解时只能一次分解一个碳,李预立通过计算验证了这种猜测的错误,并提出自己新的猜测:这种PFAS是可以一次分解两个或三个碳的,并提出全氟烯烃很可能是反应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随后被实验组验证。同时,李预立还通过自己提出的机制推测最后的产物中应该有乙醇酸。实验证明,李预立的猜测都是正确的,实验组最终也捕捉到了这个产物。李预立通过计算的方法为实验指明了方向。
“很喜欢化学”的李预立非常享受化学带给他的乐趣,除此之外,本科阶段他还有其它化学论文得以发表。本科毕业后,李预立也选择了继续在化学领域深造。

武少民 刘晓艳

文章来源:《应用化学》 网址: http://www.yyhxzz.cn/zonghexinwen/2022/0823/704.html



上一篇:中微公司尹志尧:各等级刻蚀设备已实现应用全
下一篇:专家: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的趋势不可逆转

应用化学投稿 | 应用化学编辑部| 应用化学版面费 | 应用化学论文发表 | 应用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应用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